作者:李宜軒(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

        2023年5月19日,台北律師公會、臺灣法學會基礎法學委員會、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臺灣大學人權與法理學研究中心在臺大法律學院舉辦〈非訟律師面面觀〉座談會,由臺大法律系特聘教授顏厥安致詞,范瑞華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主持,邀請到羅名威律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台北律師公會公司治理及企業併購委員會主任委員)、柯宜姍律師(立凱法律事務所創所律師、台北律師公會金融財經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耀南律師(南山金融中心法人暨電子商務通路部協理、台北律師公會機構律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浩叡律師(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蔡孟芩律師(Edenred Pte. Ltd., Taiwan Branch, Legal Counsel)與鍾賢斌律師(康軒文教集團法務長)為引言人。

        此座談會旨在分享國科會「建置台灣法實證資料庫計畫」下的「律師專業調查」子計畫的初步研究成果。「律師專業調查」由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計畫涂予尹主導,希望透過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來了解台灣律師行業的多樣面貌,也希望藉由籌辦本次的座談會更邀請到多位非訟律師出席交流意見,向與會的師生介紹相對不被熟悉的非訟業務。不過,涂老師因故未能參加這次的說明會。

非訟律師的養成

         座談會以各位非訟律師的職涯故事拉開序幕。柯宜姍律師畢業於輔大法律學系碩士班後,進到國際通商法學事務所執業,工作內容包括訴訟與非訟業務,非訟的業務除了有銀行的合併案件之外,也有不良資產的收購等。後來,柯律師轉至理律法律事務所的市場暨金融組工作,負責股票發行、金融資產證券化與公司購併等等,也因此埋下柯律師到香港擔任銀行家(banker)的基礎。在香港的紐約銀行待了兩三年後,柯律師回到台灣開設律師事務所,接下了不少非訟業務的案件。

         羅名威律師則是討論訴訟與非訟律師的業務區分。在羅律師的觀察中,國際上多以律師的專業領域來分類律師,但台灣卻因為早期律師人數較少,無法充分專業化,才會依據是否負責上法庭打訴訟來分類。如今台灣律師資格大幅放寬,律師們越來越多,工作內容逐漸專業化,因此模糊了訴訟與非訟律師的界線。

         蔡孟芩律師回顧自身的非訟律師養成故事,認為關鍵在於對各種際遇抱有開放的學習心態。雖然蔡律師是因為對稅務訴訟有興趣才進到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但因為時逢《個人資料保護法》通過,讓蔡律師累積了不少相關經驗。而後前往美國與歐盟進修公司法與競爭法後,蔡律師回到台灣的一所中型律師事務所執業,負責審閱合約、寫法律件或企業的上市櫃申請案等非訟業務,接著便決定到宜睿智慧工作,主要負責電子禮券的洗錢防制。

         胡浩叡律師曾在小型律師事務所同時負責訴訟與非訟業務,認為兩種業務自有其精彩之處:前者為擊敗對造律師後的輸贏之分,後者則是在幫助客戶協調契約時盡力創造雙贏的局面。胡律師也同意羅律師的觀察,律師事務所已不再嚴格區分訴訟與非訟律師,而是依據客戶的需求區分專業,例如能源、媒體、銀行等。

        鍾賢斌律師在就讀台大法律系財經法學組的期間,便想擔任在大型事務所任職的商務非訟律師,但畢業後鍾律師進到小型訴訟事務所工作,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案件,自然也累積了各種能力,對後來鍾律師在康軒的工作非常有幫助。鍾律師在康軒負責的非訟業務主要為跟學校有關的案件,因此常常進入立法院開協調會,也為了中國校區的設立而考取中國的律師證照。

         陳耀南律師曾在寰瀛法律事務所執業,在工作期間的因緣際會下被介紹到三商美邦擔任部門主管,接著再轉到南山人壽擔任法務,不久後被調去擔任董事長的助理,又改任總經理助理。陳律師認為,律師工作其實會接觸到各種不同專業領域,因此需要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凡事皆要盡力而為。陳律師也提及,訴訟律師是提供意見給當事人參考,但在公司等機構中執業的律師本身即是「當事人」,需要理解「自己是團隊中的一份子」,與團隊協力合作達成目標。

         范瑞華律師總結,這些非訟律師的故事都告訴我們,設下目標與期待對律師之路來說當然不可或缺,但或許真正形塑法律人的是隨著意料之外的際遇而來的能力培養。

非訟律師的生活

         鍾律師分享平時喜歡運動,週四與週五晚上會去打羽球,週六練空手道,週日跑步,平常也喜歡騎單車,過著非常充實的生活,甚至會在臉書上被同學朋友們揶揄「有沒有在上班?」。在鍾律師的經驗中,非訟律師不必為了拓展業務而交際應酬,偶爾會與同事聚餐,因此生活相對單純。

         陳律師也同樣喜歡在閒暇時運動,不過他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在公司機構中執業的非訟律師的工作時間相對不彈性,因為無倫何時都可能要配合老闆的時間完成工作任務。

         胡律師以「悲慘生活」四字幽默地總結非訟律師的忙碌生活:日常是每天早上九點進辦公室,晚上加班到十點下班,遇到大案子則可能會徹夜加班,一年下來工時可能會突破三千小時。胡律師認為,這樣以客戶優先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成就感無可取代。不過胡律師也說,後疫情時代,以線上會議取代實體會議的情形越來越常見,讓工作需要大量開會討論的非訟律師多了便利也有更多工作彈性。

        蔡律師接續討論疫情為非訟律師帶來的影響,認為雖然實體遞送與簽核文件的過程冗長,疫情期間以電子郵件取代之當然更為方便快速,但負責歸檔的法務卻要另外花費心力學習與建立電子郵件的歸檔程序,實為非訟律師「斜槓」的再度展現。蔡律師也提及,非訟律師需要在下班時間配合外國公司的時差開會,也經常需要加班,因此需要學習如何與公司協調自己的工資與工時問題。

         羅律師認為非訟律師的生活取決於律師的收費制度:當律師的收費制度是以工時計費,律師便更有動力在客戶可接受的範圍內花費更多時間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但這也讓律師實際上並無上下班時間的區分,隨時需為客戶待命。羅律師因此總結非訟律師的生活有三個關鍵:身體健康與竭力工作的權衡,工作與家庭的兼顧,以及真心享受工作的心態。

        柯律師的生活也因為難以區分上下班時間而既忙碌又疲憊,但柯律師認為完成非訟案件後的成就感無可取代,而且在公司內如果表現傑出的話,可能會因為受到老闆器重而有可能轉任總經理或拿到公司的股份,因此非常值得。

交流與回饋

         第一位提問的是台大法研所民法組的同學,詢問前往律師事務所面試的律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或特質?事務所對新進律師抱有什麼期待?

        羅律師認為,非訟律師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英文要好,能具備日文能力也不錯,此外最好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規劃。羅律師也說明,事務所面試律師的過程其實並非事務所單向評估律師條件,而是事務所與律師互相了解的過程,所以會建議律師在面試前要對事務所有所認識。

        胡律師除了同意律師在應徵事務所前要做好功課之外,也建議律師們即使有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專長,在面試時最好還是對各種工作內容抱有開放的心態。

        法律系大二的同學詢問,客戶的法律需求往往會跟其他專業有關,例如在公司併購時會需要進行盡職調查(due-diligence),而同時需要法律專業與財務會計專業的協助,那律師事務所是否會與其他專業合作,還是客戶會自己另尋協助?

        柯律師回應,在併購時事務所一定會與會計事務所合作,但他也建議有興趣的法律系同學在大學時修習財經或會計的相關知識,因為具備財經知識的律師在看會計師提供的報表時可能得以看出潛在的訴訟。

結語

    本次座談會邀請到六位非訟律師分享自己走上非訟律師的故事,與自己現在作為非訟律師的生活,讓面臨職涯選擇的法律系同學能了解上法庭打官司以外的律師工作,也一窺未來擔任非訟律師時的生活,順利為這次的交流活動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