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是一本雙語期刊(英文、法文),致力於出版法律與社會領域的創新研究。他紮根於加拿大獨特的法律與社會運動,以法律與社會學、文化研究、文學、政治學、犯罪學、歷史、人權、性別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等學科或研究方法的交織為特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crimination and the Law是一本以「歧視」、「平等」與「法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期刊,希冀藉此擴大人們對於歧視、平等與法律的理解。他在內容上涵蓋了種族主義、性別歧視、障礙歧視、年齡歧視、對尋求庇護者或難民的處遇、移民與國籍問題等等,這些歧視影響了就業、住房、教育或其他服務的獲得。而規定禁止這些歧視的反歧視法,亦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crimination and the Law想要加以檢討與批判的對象,包括反歧視法的規定本身、程序問題,以及其實際運作的情形等等。
Social& Legal Studies是一本國際頂尖期刊,出版跨學科、批判方法的法社會學研究。他在內容上涵蓋了女性主義、反殖民與社會主義經濟觀點(socialist economic perspectives)等之法律研究,因此他提供了一個空間使得不同傳統或批判方法的法律研究得以有對話的機會。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是英國法社會學研究的頂尖期刊,每季一期,並且會每年發行一本特刊。自他成立以來,就一直由Philip A. Thomas擔任主編。在期刊的內容方面,他致力於法社會學研究,也希望能吸引來自國際上的各種法文化、跨文化的議題與理論研究前來投稿。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是由非營利的期刊出版社Annual Reviews所出版,Annual Reviews共出版了高達數十種的期刊,範圍廣納各學科領域。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則是於2005年創刊,透過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tific studies of law)與針對類似於法律系統的規則、制度與行為等相關研究,致力於促進對於法律、文化、社會組織與社會間複雜連結的理解。
Law& Society Review創刊於1966年,是全球法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期刊。期刊致力於關於社會與法律制度之間關係的研究,內容包含法社會學的理論發展、經驗研究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於調查方法的回顧與評論。
作為一本廣泛跨學科的期刊,Law& Society Review非常歡迎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心理、人類學或社會學等學術傳統的觀點研究法律制度。
The Journal of Law& Equality是一本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院出版、經同儕審查的期刊,旨在促進關於平等議題的批判性思考,其特別著重於在加拿大的平等議題上。並且,JLE強調其作為一本跨學科的期刊,內容上包含探討平等與法律制度之間的關係;社會、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平等。
於1972年創刊,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經濟學、政治科學、心理學領域,但也會刊登歷史學者、哲學家或其他對法理論有興趣之研究者的作品。是一本對法律與法律機構進行跨界學術研究的期刊。
由美國律師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 ABF)出版,以實證與理論的法學研究為其特色,有助於理解法社會學(socio-legal)的形成過程。內容上橫跨許多社會科學的學科,包括人類學、犯罪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律學、哲學、政治科學以及社會學領域。
該本期刊是SELS(The Society for Empirical Legal Studies)的正式刊物。SELS是一個由對法實證研究有興趣的學者所組成的國際性組織,其任務還包括召集法實證研究學者舉行一年一度的研討會(自2006年開始)。該刊物是法實證研究相當重要的一本期刊。主要是由Theodore Eisenberg, Michael Heise, Jeffrey J. Rachlinski, Stewart J. Schwab, and Martin T. Wells, Valerie P. Hans, Edward H. Stiglitz幾位教授共同編輯。包括各種領域的法實證文章,例如刑事司法、公共政策、公司法規和經濟學等。目的在填補法學與社會科學文獻空白,有助提供相關學者、律師、政策決定者法律體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
Civil Rights Litigation Clearinghouse收錄了美國重要的民權訴訟案件,並將案件分為二十四類:兒童福利、刑事司法、障礙權利、教育、選舉/投票權、環境正義、平等雇用、公平住房/借貸/保險、移民/國土邊界、缺乏辯護、智能障礙(機構)、看守所狀況、青少年機構、精神衛生(機構)、國家安全、家庭看護狀況、警察機關、總統/州政府機關、監獄狀況、公共合理調整/契約(針對障礙歧視的公共場所經營者)、公共利益/政府服務、公共住宅、學校取消種族隔離、言論與信仰自由。並且,Civil Rights Litigation Clearinghouse目前仍持續收錄進行中的案件,對於所收錄之案件,都致力於收集該案件中重要之文件,包括訴狀、訴訟摘要、向法院提交的法律文件、公眾意見、法院命令等,便於使用者瞭解案件、進行案件研究。
該計畫主要是將法律、歷史、經濟、政治、外交與政府體制等相關領域之文件數位化整理成資料庫,有別於常見直接將文件掃瞄的作法,其每一筆資料都是打字建檔、可以直接搜尋內文,使用上相當方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國家調查數據庫全面而廣泛的收集在中國所進行的各類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及相關資料,對收集到數據與資料進行檔案化。當初收錄了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國宗教調查、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網民社會意識調查等等。
2001年,歐洲社會調查在倫敦的國家社會研究中心成立,歐洲社會調查開始進行每兩年一次的態度和行為跨國調查。調查問項分為核心部分與輪替部分,核心部分每次調查均會進行,輪替部分則每次不同。核心項目包括媒體與社會信任、政治、主觀幸福感、性別與家庭、社會人口統計學以及價值觀。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96年成立了附屬單位:日本社會研究資料中心。該中心建構並負責日本社會科學資料庫(Social Science Japan Data Archive, SSJDA)的運作,至2011年為止,SSJDA累計提供1,812組資料檔案,並已公開1,424組資料檔案,累計發表169篇論文。蒐羅資料主題包括:資訊、通訊技術與大眾傳媒;經濟、產業、經營;法律;醫療保健;社會福利;國際關係、外交;政治、行政、選舉;雇傭與勞動;社會與文化;環境;安全,犯罪與災害等。
AJD是由美國律師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進行的調查,旨在系統性的收集全美國法律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與經驗,為法律職業性質的變化提供資訊來源。他對近5,000名新進律師的職業成果進行實證研究,第一批次調查於2002年進行、第二批次於2007年、第三批次於2012年,不僅提供了全美國律師職業發展軌跡的圖像,更描繪出了女性、種族及少數族裔律師的職業群像。
美國律師協會分別在2019、2020年於全美對1000名18歲以上美國民眾進行公民素養調查,調查內容包含了民眾對於美國憲法、行政立法與司法部門的運作方式、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等是否有正確的認知,當中的問題大部分來自外國人歸化為美國公民的測驗(U.S. Naturalization test),其調查是透過網路與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2020年透過電話訪問)。其中,2020年進行了兩次調查,分別於3月及4月進行,調查人數為1000人及800人,在4月的調查因為COVID-19疫情爆發的緣故,另外向受訪者詢問了早期投票與網路線上投票的看法。
Michigan大學ISR的調查研究國際上相當有名,並涉有專職的調查研究中心(the Surve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ISR),也會定期舉辦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方面的暑期課程。附屬於ISR的政治與社會學研究校際聯盟(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ICPSR)則是創立於1962年,與我們介紹過的芝加哥大學的NORC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齊名,都是十分重要的調查訪問學術機構、資料庫。ICPSR更是美國最大的社會學統計資料資料庫與世界上最大的社會科學研究文獻網站,其成員超過550個機構,包含美國及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的大學或研究單位,包括存有臺灣所進行的調查研究資料。
東亞社會調查是由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四個調查機構╱計畫共同組成的一項跨國問卷調查計畫。參與團隊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 ( 中國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日本大阪商業大學及東京大學(日本社會調查Japa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s, JGSS)、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社會調查Korean General Social Survey, KGSS),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與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2006年第一次的主題為「家庭」,2008年為「文化與全球化」,2010年為「健康」,2012年則為「社會資本」。〔摘錄自 張晉芬(2011),〈推薦一個新的社會學量化研究資料庫:東亞社會調查(EASS)〉,《台灣社會學會通訊》,第71期,頁15。〕藉由本調查,能夠在東亞框架下進行比較研究。
主要是1983年由英國的國家社會研究中心推動,1996年始將北愛爾蘭也納入調查範圍。每年都會進行面訪,也包括一些附加的自填問卷,已累積相當的成果,可以進行長期性趨勢或變遷的分析研究。
由該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委託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調查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NORC)於1972年開始執行,訪問對象以完全機率樣本,抽出家戶中的成年者。問卷形式上分為五大部分,可重複調查核心題組、專題題組、ISSP 調查題組、實驗題組與再訪或追蹤題組。
從二十世紀晚期開始,大凡世界各國均致力於社會變遷調查與研究工作,許多知名的研究中心、學術單位也逐步聯合展開跨國界、整合型的社會變遷調查,其中最具規模與代表性的就是國際社會調查計畫(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ISSP),迄今已經有57 個會員,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於2001年獲邀加入ISSP的行列。ISSP每年都會進行一項主題式問卷調查,即便有些調查的主題不直接與法實證議題相關,但問卷題目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法實證議題的問項,例如在1991及1998年「宗教」為主題的問卷中,就有問到婚前性行為、墮胎合法化及對於通姦評價等問題等。
甚至有些問卷的主題就直接涉及法實證研究對象,例如以「政府角色」為主題的問卷調查便問到,一般而言,受訪者會認為人們應該毫無例外地遵守法律,或是認為在例外的情況下人們應該遵從他們的良心做事,即便這意味著會違背法律?在2004年「公民權」的問卷中,有許多問題都涉及民眾對於民主法治、政治、倫理的看法與評價,例如調查受訪者下列說法對於公民權的內涵構成重要性程度如何?投票權的行使是否重要?逃漏稅的行為?守法?隨時注意政府的施政作為?甚至比較具體的詢問哪一些權利是重要的?例如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公民不服從、政府決策前對民眾意見的徵詢與重視等。而在以「國家認同」為主題的問卷中,也有涉及對外來移民、外來人口與國家資源分配、治安維護等的看法調查。
是臺灣第一個建制化的媒體監督暨改造團體。藉由堅看媒體的方式,針對「媒體侵權(人權)事件」、「媒體中的性別再現」、NCC等議題,詳細蒐集、臚列相關影像資料等。致力於媒體識讀教育的推廣、媒體公民權利的維護、媒體勞動權益的伸張、媒體公共性格的確立、媒體多元結構的建制。
於「反人口販賣資料庫」中,提供有協會發表之「中國未成年少女來臺報告書」以及其他會議紀錄,可供相關法實證研究參考。
該協會進行性產業從業人員勞動環境、勞動過程及勞動條件之調查,並協助性產業人員爭取合理的勞動環境及條件。研討各國性產業政策之優劣,並於社區實踐場域中,推動社區居民討論臺灣性產業政策。同時,亦基於平反性產業污名、建立性產業文化資產之目的,從事性產業之歷史研究。
實證研究的議題包括:繼續組織前公娼,探索組織其他形式性工作者的方法,以及持續與社區市民、政府對話,推動性交易除罪化/合法化運動。其中,與法實證研究尤其密切相關者為「探索組織其他形式性工作者的方法」:協會接觸不同形式的性工作者及周邊相關業者,進行田野訪談、舉辦按摩等服務性活動方式接觸工作者,並分析規劃服務方案及可能的組織對象和方法。同時,在「持續對話、推動除罪化/合法化」之部分:協會亦會積極參與性產業相關之政策研究,並提出回應。
每年出版「年度工權報告」,從政治經濟趨勢、勞動法令、工會發展、勞資爭議與勞動市場等面向,反省該年度臺灣社會的變遷。此外,亦曾進行「臺灣五百大工會領導人政治態度調查報告」、「2001年臺灣工會領導人政治意向調查報告」、「1998年北高市長選舉勞工政策『點菜單』」,以及自勞工權益、政策相關議題之角度,對於立委進行評鑑調查。同時,勞陣之網站,亦建置有臺灣勞工運動簡史,以及1999重要勞工新聞回顧,有助建構臺灣勞工史,並得作為相關法實證研究的參考。
該網站針對臺灣社會運動、環境保護及勞工等議題,蒐集、拍攝相關照片。
該中心結合學術理論與實踐參與、調查以進行研究,例如「建構台南婦女心社區實驗計畫」─以社區成員(特別是女性)之觀點,決定社區生活需要,界定社區問題,達成解決方法之共識。除此之外,亦對於女性身心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結合科技學術與行為實踐調查相配合的研究,例如「子宮頸癌級乳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情緒心理反應及就醫行為研究」、「女性心理健康需求之調查研究」等。
主要有六大研究領域:「性別、醫療與科技」、「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性別與歷史」、「工作與家庭」、「性、身體與性別」以及「性別、階級與族群」。「性別研究法」為該所核心課程之一,強調取得原始資料後需經過系統性的整理、分析與詮釋,再撰寫成研究報告的繁複過程。該課程包含總論、研究方法,以及資料處理、分析與詮釋三大部份。
依據研究室各成員之學術專業與興趣(其成員來自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學及歷史、語言學、教育學等學科),從事各種性別與社會相關議題之專題研究,並同時參與整合性的研究計劃。除此之外,研究室亦積極從事社會參與,包括「與影像博物館合辦影展」、「推動性別平等教師人才培育」以及「社區經驗交流分享」,以進行跨學科、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並重之交流互動。著重「社區實踐」的研究方式。
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從事人口與性別研究之學術單位,下設三組:人口組、婦女與性別組與資訊組,其採科際整合的方式,針對台灣地區人口問題與性別議題進行研究。中心出版之刊物有:《人口學刊》(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女學學誌》(Journal of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婦研縱橫》(Forum in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救援基金會與法實證相關之工作內容包括:於「防制人口買賣」方面,監督政府相關單位偵辦人口買賣案件之情形,推動檢討在臺人口買賣受害者安置問題。於「慰安婦阿嬤」相關議題方面,設立「慰安婦申訴專線」,並同時展開全臺訪查工作,拍攝「阿嬤的秘密」紀錄片及相關影像紀錄,蒐集相關史料,籌建女性人權館,並出版「倖存者口述歷史」書籍。
民國101年行政院經組織改造,為強化推定性別平等工作,特成立性別平等處,為台灣第一個性別平等專責機制,將過去的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擴大為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其致力於推動性別平等政策綱領,落實CEDAW、性別主流化。其中,在「性別平等年報」中收錄了各年度的性別相關統計資料並加以分析,是對量化研究有益的資料;在政府推動性別平等綱領、性別影響評估的相關資料中,亦可看到行政院中各部門推動性別平等的著力點。
協會之主要工作包括:人權理念之倡導,人權事件關切,臺灣人權現況之研究調查,國內外人權組織之聯繫,法律服務,以及推動原住民部落兒童教育及心理重建,並致力縮減原住民部落地區與外界資訊上的落差,以改善當地學習及生活狀況。其中,特別與法實證密切相關之「臺灣人權現況之研究調查」,係以問卷評估方式,針對專家、學者調查國內年度人權指標,調查內容包括婦女、兒童、社會、司法、政治、經濟、文教、老人、環境、原住民等十項人權指標之調查。且亦透過網路,進行人權問卷調查。除此之外,協會亦進行有原住民人權現況調查報告,調查範圍涵括30個山地鄉及25個平地鄉。
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致力於推動人權教育,與法實證研究相關之內容包括:於「人權教學」部分,進行與人權教學相關之個案研究;於「生活議題」部分,對於「校園」與「社會」,進行實踐層面的具體實際觀察。
該計畫政大法律系陳惠馨教授總策劃,執行期間為2001年9月至2005年8月、為期四年。共11個子計畫,分別由政大法律系陳起行教授(法緒)、黃源盛教授(法制史)、楊芳賢教授(財產法)、何賴傑教授(刑訴)、沈冠伶教授(民訴)、政大郭明政教授(社會法)等老師,以及輔大法律系莊世同(法理學)、銘傳法律系陳英鈐(憲法)、淡大公行系陳淑芳(行政法)、中正法律系施慧玲(身分法)、東吳法律系陳子平(刑法)等老師共同參與,旨在探究、檢討臺灣法學基礎教育之現況與進行交流。
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之建置旨在整理出威權統治下受裁判者的處境,因此其資料搜尋是以「受裁判者」人名為基礎,整合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的補償業務資料,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典藏之政治檔案,提供受裁判者資料檢索、查閱及相關資訊之交叉統計功能。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將其持續推動與參與的司法改革運動相關資料,加以數位化並建置為數位資料庫,其中不僅收錄了從1995年至2015年期間刊登之《司法改革雜誌》,更包含對司法各議題討論、倡議過程、個案的陳情相關資料、個案聲援與協助、司改會聲明稿、會務檢討等資料,是研究臺灣司法改革歷程的重要史料。
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檔案數位典藏計畫將台權會的檔案及文獻數位化,內容包括年度「人權報告書」:台權會自1989年開始,針對各該年度的人權狀況所發表之報告書;「人權雜誌」:人權團體或個人,針對重要的人權新聞與事件所寫的社論;「人權海報」;「執委會會議記錄」;「口述訪談」:針對台權會成員、其他人權團體及人權案件當事人進行訪談的紀錄;在「聲援個案及議題」中,使用者亦可針對個案及議題進行搜尋。此數位典藏計畫當中收錄了不少不易取得的原始文件,使用者能夠從第三部門、民間觀點等,考察台灣人權運動的發展。
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的建置彌補了目前國家型數位典藏中婦運史料資源的不足,保存了婦運資料紀錄。資料庫主要保存了歷史悠久的婦運組織——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資料,包含婦女新知出版的雜誌《婦女新知》以及《騷動》季刊。典藏內容涵蓋婦女權益的歷年倡議議題,所做的歷時性的報導、評論、專題討論等論述與運動紀錄。此資料庫收錄了影音資料以及婦運對特定議題的文獻紀錄,使用者針對特定議題若想要了解當時婦運領導者或參與者的看法、使用什麼策略,這個資料庫能夠提供些許幫助。
主要是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資料」為基礎,目前收錄包括文物、影像、聲音、音樂、影音、地圖、古道、聚落、人物、文書與作品等十個資料庫,是一個以建置有關台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族群文化為主的數位典藏交流平台。使用者可藉由對原住民文化的了解,來探究原住民族法(或稱傳統習慣)的相關議題。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收錄了檔案管理局典藏的二二八事件檔案,其由數位具歷史相關專業背景之修纂人員參與計畫,篩選出與二二八事件直接相關的核心檔案,進行內容分析,以期提供使用者檢索到更精確、更符合需求的檔案。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透過影音紀錄的形式,希冀將社會運動過程中公民團體的理念陳述與核心關懷完整呈現,目前已累積了超過3000餘則影音記錄,議題涵蓋甚廣,包含環境、動保、勞工、性別、原住民、都更(土地正義)、移民、移工等等。
國立臺灣圖書館前身為總督府圖書館,而總督府圖書館典藏之圖書為數甚多,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孤本(絕版)資料,例如:《臺灣史料稿本》,是採編年體編纂成的台灣總督府重要施政紀要,另有《改隸前支那史料》、《臺灣史料雜纂》、《バタビヤ城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及《司令官コルネリス・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司令官雷爾生日記)等史料。另外,亦收錄有《高砂族調查書》、《理蕃概況》、《高砂族授產年報》等書,是從事原住民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在教育的部分,收錄有學事統計、各級學校一覽、概覽、案內,以及各級學校之校刊、名錄等教育資料以及社會教育資料。在衛生政策部分,收錄了《臺灣陸軍衛生概況》、《明治三十一年臺灣ペスト病流行紀事》、《臺灣の衛生狀態》、《保健衛生調查書》、《マラリア防遏誌》(瘧疾防遏誌)、《臺灣豫防衛生概觀》等書,是研究傳染病衛生與防治的重要史料。
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了日治時期期刊約三百餘種,並將之建置為影像資料庫,館藏內容豐富且多元,橫跨教育、藝術人文、宗教、地方行政事務、警察行政、農業、水利、海務等產業發展等等,是探究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政治、經濟不可或缺的素材,並且館藏也涵蓋了日治時期的娛樂性期刊以及當時的通俗文學,是研究當時在臺人民生活型態的好素材。
收錄1895年至1945年日治五十年期間各類司法文書,包含在臺北、新竹、臺中、嘉義等四個地方法院中所典藏的民刑事判決原本、民刑事案件登記簿、非訟事件、強制執行案件、公證書、法人登記、行政卷宗等,是有關日治時期珍貴的司法實證資料。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已建置之數位典藏包含:舊版報紙、古文書、日治時期日文舊籍及地方文獻等四大主題,以利民眾調閱與長久保存。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將現有各文化機關(構)典藏文物予以系統化蒐集整理,其整合了臺灣歷史、臺灣美術、臺灣工藝、臺灣傳統藝術和臺灣文學等類別,便於民眾進行系統性的查詢。
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Digital Archives Projec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DAP-NTU)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八個示範性機構計畫之一,旨在發展為數位典藏資源的入口網站,以促進數位化成果的長久典藏與有效取用。此入口網站可連結到臺灣核心文獻(包含淡新檔案、伊能嘉矩手稿、田代文庫、狄寶賽文庫、歌仔冊與拓碑)、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研究及教學昆蟲標本、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臺灣近代醫療文物等資料庫。其中,「淡新檔案」是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 ,為世界知名的傳統中國縣級檔案,是瞭解傳統中國法律制度與司法審判的重要憑藉。
典藏臺灣(DigitalArchives.tw)是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所建立之成果展示平台,結合科技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2007年)以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2012年)時期建置的百萬筆典藏素材、上百件網站資源與應用案例。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提供查詢國史館典藏之檔案、史料及文物。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約47萬餘卷,以國民政府等運臺機關檔案及中華民國行憲以來歷任總統、副總統文物史料為主要典藏特色,亦收錄了資源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外交部檔案等機關之檔案,為考察國家發展歷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文獻。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aiwan Communication Survey, TCS)是由國科會支應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進行全臺面訪調查,其每五年進行一次傳播調查,但由於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自2012年起改為每年執行一次全台面訪傳播調查,並且以不同主題輪替調查,以全面掌握臺灣傳播與閱聽人的現況,主題橫跨主題素養與傳播、網路使用行為、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風險與災害傳播、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媒體使用與社會互動以及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簡稱 PSFD) 計畫是以華人家庭為對象的固定樣本追蹤調查,涵蓋的年齡層自青年至老年。同時,這項計畫也根據主樣本延伸出來的子女等親屬,再進行追蹤訪問。藉由此一資料庫的建立,期望對華人家庭之經濟、社會、心理、習俗等面向,作全面性的研究。
在法實證研究上,家庭不僅涉及民事上身分法,或刑事責任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等,同時家庭也是性別議題當中核心的探究場域。透過問項中對於家庭價值與態度、互動關係、居住安排、決策與支出等等,可以考察華人家庭內呈現什麼圖像。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簡稱TEDS)是由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支持的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計畫,目的在整合國內與選舉有關之大型面訪民調,以更有效運用有限資源,提升相關研究之水準。
透過此從2001年就開始並持續進行的計畫,可以了解人民的政治態度,所關心的社會議題以及民主認知等,因而進一步探究人民如何看待近期憲政、以及人民的民主觀。
不同於臺灣社會意向調查,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訴求的是以長期性、定期累積調查資料的模式,以瞭解臺灣社會長期變遷趨勢。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於1984年開始執行是項計畫,調查業務的執行則委由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基礎相當紮實,並建有線上資料庫可供學術上使用。
社會意向調查主要是針對特定、突發性的重要社會事件進行專題調查,不定期面訪收集資料,以求即時掌握事件發聲緣由及民眾意向的評估。1994年前所完成的17次調查採面訪方式,其間由於經費中斷,始於1998年繼續調查工作,但已改由電話訪問方式進行,發揮其即時性的訴求。
該資料庫針對國內學術資料進行有系統的蒐集、整理、保管及資料事出工作,歷經數次更新與改善,資料範圍也擴充到政府單位的抽樣調查在內,並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與調查研究相關的課程、研討會供研究者參加學習。大型學術調查資料庫包括了臺灣社會意向調查、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臺灣家庭與生育力調查系列、臺灣基因體意向調查、臺灣選舉調查資料、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國民營養調查、家庭動態調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人力資源調查)等。甚至我們可以從該網站的「相關資源」連結到國內調查資料與統計資料網站。
原委會為原住民事務的主管機關,收錄了原住民經濟狀況(4年一次)、人口數統計(每月一次)、就業狀況統計(每季一次)、國民年金原住民給付統計(每月一次)、性別統計專區。此統計是將原住民身分作為統計主要考量因素的資料,這在其他政府部門的統計資料是欠缺的。
分為學術研究類和非學術研究類。唯此資料庫非公開於一般人搜尋利用,而是以各別申請的方式以光碟存取該資料庫所提供之資料。於學術研究類提供(1)基本資料檔:包括醫事機構、醫事人員、重大傷病證明,以及門診、住院費用總表等九類資料檔。(2) 系統抽樣檔:本抽樣之目的以研究者能在個人電腦上使用該資料為原則,儘量完整呈現資料之原始架構,讓使用者對資料進行初步之測試。(3)特定主題分檔:為能提供有效的資料予研究人員使用,以已決定的主題式研究做分類的呈現。(4) 抽樣歸人檔:以健保承保資料檔為抽樣母群體,依簡單隨機抽樣,決定樣本依此擷取各該人各年所有資料(包括門診、住院及特約藥局)。於非學術研究類僅提供系統抽樣檔和抽樣歸人檔,另在有特殊需求時給予其它相關的明細資料。
由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建置,子資料庫包含勞動與安全衛生相關之法規資料庫、研究報告資料庫、分析方法資料庫、歷史資料庫、安全資料表資料庫、統計資訊等等。
本網站為政府各項統計資料的搜尋入口,領域包羅萬象:從地理及環境、人口、勞工、教育,至司法、公共秩序及安全、社會保險及福利、國民經濟、財政金融等等,皆包含在內。為促進資料利用,資料庫亦根據使用者為一般民眾、專業人士或兒童/學生,設置不同的導覽系統。
收錄臺灣與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之匯率、金融統計月報、國際收支與國際投資部位、資金流量統計等資料。
內政部警政署各項統計之入口總網站,子頁面包含:警政統計查詢網、警政統計月報、警政統計年報、警政統計通報、警政統計重要參考指標、性別統計、專題分析等等。其中,警政統計查詢網依照各種刑事、交通事件分門別類,使用者點選特定事件,能搜尋到與該事件相關之警政統計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與出版品入口網站,子頁面包含: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農業統計線上學習平台、政府機關辦理統計調查總覽、預告統計資料發布時間表、性別平等、重要統計變更預告等等。其中,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蒐羅臺灣農、林、漁、牧生產概況,農業人口、農會團體、農業經濟、農業貿易等事項統計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統計入口網站。子頁面包含:年報、案件統計、調查統計、統計名詞定義等。公平會係我國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的主管機關,公平會統計有關公平交易法之案件,包括收辦、檢舉、請釋、處分案件等事項之統計,另外亦有聯合行為、結合案件、多層次傳銷等有關競爭政策事務之統計。
退輔會業務統計入口網站,其中統計資料視覺化查詢系統,收錄機構分布與服務量、退除役官兵人口特徵、輔導安置狀況等統計資料。
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以經濟活動作為統計對象,包括各國經濟能力指標比較、我國總體經濟、對外貿易、生產投資活動、勞動工資與物價指數等項目,是進行我國民間經濟活動實證研究所不可或缺的統計資料來源。鄭有為「從英國聯邦破產法角度出發論智慧財產權授權契約於我國未來破產法上的應有處理–兼論對司法院破產法修正草案幾點相關建議」(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五十三期)使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公布之「歷年專刊件數統計表」,而李福隆「臺商在大陸上市的政策與法律及其因應之道」一文則使用經濟部統計處所公布的「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另外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亦有使用經濟部有關勞工薪資之統計報告等。經濟部統計處之統計針對涉及經濟層面之實證研究有非常大的使用價值,特別是在「公司法」、「智慧財產權」、「勞工法」領域。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執掌我國消費者保護政策、法規、機制、執行成果等重要消保事務之諮詢審議及跨部門協調工作。網站可見該會針對消費爭議與消費者事務行政監督統計資料。
勞動相關統計入口網站內容十分豐富,具備各式各樣與就業市場及勞僱相關統計資料,有提供勞動及經濟指標的統計資料庫查詢,上述指標也提供跨類別,地區別查詢,各行各業薪資查詢很多樣化,除了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薪資行情及大專生就導航及行業職業就業資訊都可以查到薪資相關資訊。除此之外,統計通報還有各種勞動市場分析報告,統計調查也有各各樣不定期就業市場調查,還有統計名詞詳細分類說明,提供各界參考,宗旨在補公務統計之不足、作為研擬勞動政策或研修勞動法規之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