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社會學組織:法社會學研究委員會與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政府(Basque Country)於1988年共同成立的。起初,該研究所利用提供專題研討課程、工作坊、訪問學人及館藏研究場所的方式,創造出學術上的連結及許許多多歐洲與非歐洲大學間的合作關係。因此,其已壯大到足以成為全球研究法與社會科學議題之學者網絡的重要基礎。
該研究所也提供法社會學研究碩士學位及相關學程。最值得一提,其法社會學圖書館的館藏,是歐洲規模最龐大的圖書館之一,包括主要的藏書英文及西班牙書籍,以及法文、德文及義大利文的重要資料。非西方語言的資料也是日後擴張藏書的方向之一。目前以網路查詢該圖書館目錄等功能是免費的,希望興趣者多善加利用。
成立於1976年,主要是由對引進社會學到法學教育有興趣的法學者組成,主要成員包括Erhard Blankenburg, Josef Esser, Winfried Hassemer, Andreas Heldrich, Wolfgang Hoffmann-Riem, Rudiger Lautmann, Jutta Limbach, Thomas Raiser及 Manfred Weiss等學者教授,提供意見交換與公布研討會消息等資訊的網路論壇。
該中心於1995年設立,研究中心放在探討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脈絡下,法律是如何運作與發揮的影響力為何,其中的「法實證研究調查計畫」(Nuffield Inqui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Law)值得注意。該計畫由倫敦 Nuffield 基金會大力贊助,目的在促使學術界與使用社群具有執行嚴密精確的法實證研究能力,尤其當法律是現代生活中逐漸重要的特徵,我們卻逐漸喪失保持將之至於實證檢驗下的能力。該計畫重點工作包括發行並廣為宣傳其法實證研究的評議報告(Consultation Document)、舉辦地區性的會議討論評議報告所產生的議題、原創性的研究與學術職業、訓練機會和議題比較研究的能力等等。
該部落格由10位對法實證研究相當有心得的學者所共同組成,成員多為來自不同學校的法學教授,旨在促進、提升法實證研究者間豐富且跨界的學術對話交流,這是一個即時的線上法實證論壇,提供相關研討會的最新資訊、討論出現在公共及政治討論中的實證主張、促進其他實證研究學者之間的對話討論,相關研究資源連結及評估當下實證研究的結果和方法論。
Michigan大學ISR的調查研究國際上相當有名,並涉有專職的調查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Survey Research Center, ISR),也會定期舉辦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方面的暑期課程。附屬於 ISR 的政治與社會學研究校際聯盟(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ICPSR)則是創立於1962年,與我們介紹過的芝加哥大學的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NORC) 齊名,都是十分重要的調查訪問學術機構、資料庫。ICPSR更是美國最大的社會學統計資料資料庫與世界上最大的社會科學研究文獻網站,其成員超過550個機構,包含美國及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的大學或研究單位,包括存有臺灣所進行的調查研究資料。
該學會成立於1964年,由世界各國、各領域對法律在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有興趣的學者所組成,於1967年發行期刊 Law& Society Review,後來更定期舉辦大型的 LSA 年會,該學會、期刊及大型年會對法律與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體制化有非常關鍵性的影響。該學會網站上也將各國重要的法社會學研究資源予以整理、連結,可供參考。
其法社會學研究風氣十分興盛、亦相當著名,是不少國內法學教授的母校。其法社會學研究中心建於1916年、旨在促進該校與世界各地教師進行跨界討論與研究。該中心於2007年間舉辦多場、一系列與法實證研究相關之研討會、工作坊,有興趣者可直接上網拜訪。
法社會學研究在 Wisconsin 法學院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與傳統,The New Legal Realism Project 就是由該學院的法社會學研究方面相當知名的法律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Legal Studies, ILS)和美國律師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共同發起的「新法律現實主義計畫」,這是個由試圖發展法實證研究跨界典範的學者所組成的網絡,認為法實證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法律「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to up)的影響力、經驗性的研究上,同樣地,這樣的方式也延伸到政策領域—新法律現實主義典範試圖養成關心法律對民眾日常生活及環境的所造成影響的一種民主關懷。ILS也出版法社會學研究季刊 Law and Social Inquiry 可供對法社會學理論與實證有興趣者做進一步的參考。
該中心支援發展成熟的實證方法論在法實證研究上的運用。不但提供相關計畫支援其基本建設,也支援全校師生間的研究活動。附屬的教職員也會透過舉辦工作坊、研討會與傳統課程安排等,訓練法學院學生、博士班學生、法學者、教授實證方法上的能力。例如該中心於2007年2月9日至11日與西北大學聯合舉辦 Conducting Empirical Legal Scholarship: The Advanced Course,便是提供給具有法實證研究經驗或瞭解基礎統計學且對法實證研究有興趣的法學院師生,更進階的課程、輔助指導的專題研討會。課程主題將包括:計量經濟學上的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受限應變數的複迴歸模型(regression models for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統計學上的非線性模型之呈現結果(presenting results from non-linear models)、資料視覺化(資料視算)與製圖法(data visualization and graphics)、因果推論比對(配適)法(matching methods for causal inference)。
法學院下的「死刑研究計畫」(Cornell Death Penalty Project)
一方面提供學生機會實際參與死刑案件的辯護過程,另一方面也贊助經費予死刑相關、定期的研討會活動,並且指導有陪審團審判的死刑案件的實證研究。該計畫網站上有美國官方死刑案件統計數據的相關連結。
此外,該院的「實證研究計畫」(Cornell Empirical Studies Project)依照統計研究者的使用需求,提供有關聯邦及州法院案件的資料庫,內容十分廣泛,亦值得學習。
該計畫與數家著名的出版公司合作發行「法實證研究期刊」(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JELS),是法實證研究相當重要的一本期刊。主要是由 Theodore Eisenberg, Michael Heise, Jeffrey J. Rachlinski, Stewart J. Schwab, and Martin T. Wells 幾位教授共同編輯。包括各種領域的法實證文章,例如刑事司法、公共政策、公司法規和經濟學等。目的在填補法學與社會科學文獻空白,有助提供相關學者、律師、政策決定者法律體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
該機構由人類學、法律及社會學專家 Sally E. Merry 所主持,其學程強調法律與社會學間跨界(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取徑,鼓勵學生以一種廣泛的社會科學觀點、理論架構及實證方法 (empirical methods) 來從事研究,設有「法社會學」課程,課程中將指導學生如何以社會科學的方式從事法律的調查研究,並以此方式檢證相關的法學理論。NYU 法學院於 1960 年代開始舉辦的 N.Y.U. Review of Law & Social Change 期刊就是相當具代表性的文獻之一。
該中心蒐集並建置人權研究之基礎資料,以「學術理論」層面與包括 經驗論述等「實踐議題」層面並重,並予歐美國家、臺灣本土以及全球華人人權發展經驗與相關問題,以及全球華人人權問題同等關懷為進行之方式,以建立一同時具有臺灣特色,又得作為國際人權資訊交流與學術研究合作平台之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亦同樣由於前述之「跨科際」與「科際整合」認知,此中心非採取傳統之研究支援性、靜態性的資料典藏方式,而係一積極結合、促進相關學術研究與活動之動態資訊中心。承前所述,資料蒐集與相關研究之對象範圍,除了歐美國家之資料與研究外,更擴及臺灣本土在地性、區域性以及全球華人相關人權議題之資料與研究(例如:人身自由、家庭暴力、工殤、中國法輪功及東南亞的排華運動等)。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11月。主要工作為法案推動、監督評鑑、個案追蹤與教育推廣。改革的力量必須由下而上,只有經由民間的推力,才能讓改革的夢想成為真實,最終建立人民信賴的司法。其中監督評鑑、個案追蹤為民間司改基金會之工作內容中,與法實證相關研究與工作議題最密切相關者。各種「監督評鑑」包括:「歷年大法官監督評鑑報告」、「如何請求法官/檢查官評鑑申訴」、「律師評鑑」、「法庭觀察」、「法院觀察」),與「個案追擊(檔案追蹤)」,以及「政策監督」(此又包括:歷年司法信賴度調查、歷年司法預算審查建議及附帶決議文、各與司法改革相關座談會、研討會紀錄與調查報告),另有出版品「司法改革雜誌」供線上閱覽。
著重各該當時社會實際議題需求,並結合自然科學、傳播媒體與糾紛處理等法律相關之角度,進行消費者保護相關之議題剖析。對於相關產品比較測試、做消費市場調查。以「消費者報導雜誌」之為例,內容包括:「消費專題」─每月針對不同消費議題,以系列報導、調查結果等方式,進行探討;「消費線上」─針對社會實際,提供最新消費資訊;「新聞觀察網」:從最近消費事件之新聞媒體呈現,剖析消費新聞事件;「數據在說話─測試篇」─藉由自然科學科技檢證之實驗數據、使用測試,並綜合專家之分析,檢驗、調查市售各項商品品質及價格。「數據在說話─調查篇」─以市場調查之方式,取得各項消費議題相關之調查資料;「糾紛實錄」─介紹消費者親身經歷的消費糾紛案例,以使讀者了解糾紛的類型與處理方式。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是國內第一個由愛滋感染者和他們的家屬、朋友,以及認同人權的社會人士所發起,長期投入愛滋平權運動的非營利互助團體。在倡導平權觀念的同時,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希望以互諒、互愛的訴求為原則;也努力的在愛滋感染者與社會大眾、政府決策者、醫療及公共衛生等等相關單位之間,扮演溝通者的橋樑角色。愛滋權促會非常歡迎民眾以精神支持,或實際行動投入愛滋權促會倡導權益的行列;幫助感染者與家屬回復應有的居住、工作、就學、就醫等基本人權,使他們得以享有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並且,最終促使這個社會成為一個遠離偏見、不再有歧視的正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