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20250214 調查計畫研討會
下午場 –多元文化與科技社會中的民眾意向

第二場次|主題一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實踐困境的多維分析】

報告人|鄭川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from《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33期》

鄭川如副教授為泰雅族法律學者,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族權利維護相關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今天的報告將分為四個部分:

 

【研究背景與目的】
從2005年至今近二十年,《原住民族基本法》[1] (以下簡稱《原基法》)實施以來,承諾的許多權利落實卻相當有限。為何民主體制下,原住民族的權利實踐仍有巨大落差?影響民眾對原住民族賦權態度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在設計 2023 台灣法實證面訪調查「原住民族議題題組」問卷[2] 時,我特別納入一系列問題,探討民眾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程度、社會接觸程度、社會態度,以及對原住民賦權的看法。唯有了解民眾真實想法與其背後因素,我們才能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

 

【原住民題組及調查結果初步分析】

 

 

 

 

 

 

【原住民族權利實踐的困境分析】

數據分析發現影響民眾對原住民族賦權態度的關鍵因素包括:

 

 

 

【結論與未來展望】

綜合以上分析,民眾對原住民族的態度、對歷史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對土地被剝奪歷史的認知,確實顯著影響他們對原住民賦權的看法。 展望未來,我們可透過以下方式努力:

 

改變民眾態度或許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久,只要持續推進,相信原住民族的權利實踐終將迎來更光明的前景。

 

 

【與談人- 大尹法律事務所謝孟羽律師】

謝孟羽律師提及,以往以律師身份處理原住民族案件時,多數侷限於法院或部落場域。鄭老師的實證資料,正好彌補了台灣長期缺乏的社會認知基礎。這對原住民族權利推動至關重要—若討論缺乏實證依據,可能影響政策方向。謝律師分享自身辦理原住民族權利案件的經驗,結合鄭老師研究說明一些觀察。

 

剛才鄭老師調查顯示『日常接觸原住民比例低,但到訪部落比例高』,這反映社會中存在『隱性原住民』,許多人可能不自覺身邊朋友具有原民身份,或原住民本身在社會中隱藏了自己的身份。另外,此現象也代表大眾對『原住民傳統領域』認知不足,例如日月潭、司馬庫斯雖是熱門景點,但遊客未必意識到其原民屬性。

 

在推動原民議題時,無論是律師案件經驗或學者研究結論,都發現對立成員多為40歲以上族群,包括司法體系高層,例如司法院編列法院預算時,就曾有人質疑:「我們需要投入這麼多資源在原住民司法嗎?原住民不過占人口5%或6%,為什麼要特別成立一個中心,還配好幾個專職律師?這樣符合資源分配嗎?我們也沒為身心障礙者或新住民設專職律師,為什麼特別對待原住民?」因此需加強成人教育,確保政策決策者具備正確的原民歷史與文化理解。 

 

剛剛提到「對原住民文化越了解,就越支持」的觀點,基本上無誤。但司法實踐中也會出現文化誤解的意外,以下用2個案例說明:

 

《案例一 牛蒡子採集案》
台中地院某判決中,法官以「牛蒡子使用非部落傳統」為由駁回原民當事人主張。當事人表示,他們近幾十年來從漢人學習到牛蒡子的藥用知識,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然而,法官卻以「不夠傳統」為理由,認為這種習慣不屬於原住民部落文化。此判決顯露司法體系對文化的僵化定義,忽略了文化本身的演變過程,未考慮其與其他族群互動、學習與發展的可能性。

 

《案例二 狩獵權爭議》

類似的例子在狩獵案件中更多。許多法官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原住民的文化記憶應該是什麼樣子,甚至不了解傳統領域重疊時該如何處理。例如有部分法官以「現代食安標準」(如要求獵肉需CAS認證)評斷原民狩獵文化,甚至出現「要做新時代酷酷的獵人,不要吃沒經過CAS檢驗的肉,很危險」等不當說法。這類判決實則由國家權力強制形塑原民文化樣貌,風險極大。

 

很多人,甚至法律從業者都認為原住民福利是「優惠性差別待遇」,他們誤認為原住民權利只是弱勢扶植,扶夠了就該停止。這完全混淆歷史正義與權利返還的本質,無視過去漢人掠奪原住民史實。

 

刻板印象對原住民的影響是雙面刃,有好有壞。莫拉克風災後,某部落發生土石流,一名原住民會計因帳務問題被控違反商業會計法。一審、二審有罪,但最高法院逆轉判無罪。理由是:「會計事務繁雜,一般人都難學會,更何況要求原住民在短時間內學會,太過苛求…..」,看似有利,實則強化「原民能力不足」的偏見,這種「善意歧視」同樣需要被檢視。

 

【與談回應- 鄭川如副教授】

鄭川如副教授針對這篇報告現場開放兩個名額提問討論,鼓勵更多學者深入探索,以期增進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

 

《問題討論一》

在問卷設計方面,鄭老師的研究為相關議題提供了紮實的基礎,然而部分問題的設計方式可能影響受訪者回應方向。例如,關於「原住民最好融入大社會」的提問,如果改以「是否贊同原住民族保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價值,並維持與漢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許能更明確地反映社會對原住民文化認同的程度。

從其他題目(如對原住民同事、家人的認同比例)來看,多數民眾其實支持原住民文化自主,而非強制融入。這可能反映議題設定上的差異——「融合」容易被理解為「避免衝突」或「互相容忍」,但若強調「文化自主」,答案或許不同。建議後續可統整議題的邏輯一致性,釐清受訪者對問題的理解是否影響結果。

 

《問題討論二》

社會距離的量表調查結果顯示,有八九成的人願意與原住民成為家人或鄰居。另外,有個問題問:「你同不同意如果沒有加分制度,原住民應該無法上大學?」結果有將近七成的人不同意這個論述。個人推測上述調查結果可能與「社會期待效應」有關,尤其採用面對面訪談時,受訪者基於社會期待,很難直接表達內心對原住民的偏見。建議未來可調整測量方式(如間接提問),降低受訪者的回答壓力。 

測量偏見或歧視的問卷設計很重要,建議試著在設計時加入一些方法,降低社會期待的影響,讓民眾更能真實表達想法。例如,調整問法或情境設定,讓回答更自然。

結語 再次感謝托老師的寶貴建議。我將回去進一步修正相關定義,並探討如何增進分析框架的精確性與多層面解釋能力。期待未來能與各位進一步討論,謝謝!

 

《鄭老師總結》

謝謝兩位建議。設計能精準對應研究目標的問卷確實有技術難度,我會記錄下來,作為下一階段研究的改進方向。

——————–

[1]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2]  請參考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原住民族議題題組」

 

from《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