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20250214 調查計畫研討會
上午場 –法律及司法體制與民眾態度
【總結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陳運財教授】
研討會上午場引發與會者對司法制度現況與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影響民眾對司法信任的因素,以及人工智能 (AI) 在司法領域應用的可能性。
【司法信任與政黨認同的關聯性分析】
上午研討會第一場許菁芳助理教授從「國族認同」與「政黨支持傾向」的角度,探討民眾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程度。許教授報告指出,無特定政黨傾向的中立選民,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度相對較高,政黨形象的負面競逐可能產生「司法信任貶損效應」,特別在高度政治動員時期更為明顯。此研究為司法改革提供重要啟示:在維持司法獨立性的前提下,司法機關應更積極建構其專業權威形象,透過「判決說理強化」、「司法透明化」等具體作為,降低政治因素對司法公信力的干擾,從而提升跨政治光譜的社會信任基礎。
【國民法官制度對司法信任的影響】
許菁芳助理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司法參與經驗」與「信任度變化」的關聯性。研究數據顯示,參與過法院程序的民眾,尤其是擔任國民法官的經驗者,其對司法體系的信任有大幅提升趨勢。而根據司法院在2023年4月30日公布了對國民法官與一般民眾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尚未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其對司法的信任度約為九成,而參與審判後,信任度竟達百分之百!這項結果顯示參與司法程序能顯著提升民眾對司法體系的信任。然而,由於調查對象較為特定,因此仍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影響司法信任度的各種變因,例如:
- 曾經上過法院的民眾是否對司法持不同觀感?
- 司法程序是否影響當事人對法院的滿意度?
- 對法律的理解與經驗是否會影響民眾的信任程度?
【司法誤判的認知差異與制度信任:程序正義 vs. 實體正義】
研討會中還討論了司法審判的錯判風險,特別是「錯判無罪」與「錯判有罪」對司法信任度的影響。蔡佳泓研究員的分析顯示,在多元迴歸模型分析中這些因素似乎沒有顯著影響,但若能進一步探討民眾重視「程序正義」(公正與透明的審判程序)還是「實體正義」(判決結果的正確性)的程度,將有助於更深入理解法院滿意度問題。
【東京大學AI法官實驗與AI法官未來發展】
東京大學法律系在2023年5月曾進行「AI法官模擬審判」實驗,其成果對AI司法應用具有重要啟示。
模擬審判中,透明的案件資料輸入與判決過程,展現了如何透過資訊公開來增加民眾對AI法官的信任感的優勢。然而實驗也發現「辯論順序」對AI的判決結果會產生不同影響。例如,若控方先進行辯論,AI的判決結果可能與辯護方先辯論時有所差異。因此,如何設計出不受辯論順序影響審判公正性的決策模型,將是未來AI司法應用的重要課題。
未來的研究應聚焦於多層次的理論整合,如將程序公平與科技接受模型結合,用以解析民眾對AI法官的接受度。此外,AI法官的定位不僅限於技術工具,更應被視為一種促進人機協作的中介。
這些成果為台灣AI司法元年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更多實證研究的進行,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前景將更為明確,而這也期待能為台灣司法與科技結合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