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20250214 調查計畫研討會
下午場 –多元文化與科技社會中的民眾意向
【第一場次|主題一 誰贊成能源公投】
報告人|涂予尹|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涂予尹副教授的研究以「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面訪調查為基礎,針對自2018年起14個公投案中5個與能源有關的案例,探討受訪者是否支持用公投決定能源管制事務。研究方法設計分為三個部份:
- 一般問項:從問巻的「一般問項」部分,分析哪些人支持用公投決定能源事務[1]。
- 公投與司法信賴問項:探討支持公投決定能源事務的人,是否與其對司法或法律體系的信賴度有關。
- 能源管制問項:最後,我們設計了一份包含20多個問題的問卷,針對電費、限電危機、能源類別等問題,探討受訪者對於能源管制的看法。
【分析結果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75.9% 的受訪者支持用公投決定能源政策,24.1% 則不支持。以下為問卷中可能的影響因素:
- 政黨認同:政黨傾向(藍或綠)對支持公投的影響不顯著,整體支持率約 75%。
- 國族認同: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受訪者,支持率為 76%;中國人的則為 5%。
- 年齡:年齡越大,支持率越高
- 地區:高屏和花東地區的民眾比北部民眾更傾向支持用公投決定能源事務。
- 學歷:國中以下或高中職學歷的受訪者支持率為 81%;大學以上學歷降至 67%。
【其它觀察】
- 政策爭議解決方式:支持公投的人(9%)傾向用全國性公投解決重大政策爭議,而不支持的人則傾向由立法院決定。
- 電費認知:支持公投的人較少檢查電費帳單,且認為電費偏貴的比例較高(3%);不支持公投的人則更常檢查帳單,且認為電費偏便宜的比例較高(45%)[2]。
- 發電方式認知:支持公投的人更傾向認為燃煤對環境衝擊最大(1%),並支持再生能源;不支持公投的人則更支持核能發電[3]。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問題從抽象(如「2025非核家園」)轉向具體(如「能源設施選址」)時,支持用公投決定能源事務的比例從 75%下降到 67%-58%。這顯示民眾在面對專業性較強的事務時,可能會猶豫是否適合用公投來決定。這也提醒我們,在專業與民意之間需要找到平衡。
【與談人- 蔡佳泓研究員】
這是一篇有意義的論文。台灣在《公投法》尚未立法之前,曾有幾次重要的公投事件:
- 1990年:高雄後勁舉辦反中油五輕公投
- 1994年:貢寮鄉舉行反核四公投
- 1994年:台北縣舉行反核四公投
- 1996年:台北市進行反核四公投
這些公投皆與能源議題相關。在《公投法》實行之後,截至目前,已有五案與能源議題相關。過去對公民投票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制度設計及單一年度的公民投票,例如2008年的四項公投案。當時藍綠陣營以個案公投競選,公投成為政治極化的現象之一。然而,除了政黨認同之外,公民意識也是決定民眾是否出席投票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兩位作者發現,政黨認同與是否贊成用公投決定能源議題並無關聯。可能藍營在綠營執政時積極提案,而綠營過去則利用公投衝撞體制,因此在能源公投上達成了難得的共識。
此外,教育程度影響贊成能源公投的比例。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民眾贊成比例較低,而國中、高中教育程度的民眾贊成比例較高。作者認為這或許與高教育程度的民眾傾向基因主義,認為重要政策不應由大眾決定有關。
作者又分析了贊成與不贊成公投決定能源政策的民眾的資訊來源。研究發現,大眾媒體是民眾獲取法律秩序的主要來源。贊成公投的民眾傾向支持以公投解決重大政策爭議。作者提出疑問:是哪些資訊來源及制度信任影響了贊成用公投處理能源議題的民眾?作者同時分析支持公投決定能源政策民眾的各種生活經驗,例如是否關注電費帳單、對電費便宜與否的感受等。研究發現支持公投的民眾較少關注日常能源消費細節,可能反映他們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信任。而支持能源公投的民眾認為核能發電成本最高,且更傾向支持再生能源。他們較多比例知悉核能發電比例偏低,與公投發起者的背景不太一致。
最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嘗試找出影響贊成能源公投的因素,發現教育程度高的民眾較不支持能源公投,可能是因為公投並非被認為是好的決策方式。此外,贊成能源公投的民眾更支持再生能源而非核能發電,與公投案提議者的立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這些問題均值得進一步探討。
【與談回應- 涂予尹副教授】
感謝蔡老師的評論,上述提到的疑問建議,也是我在完成研究後想再深入研究的課題。短時間內無法立即回應,歡迎各位於會後隨時提出建議共同討論協助我釐清這些問題的根源。
——————–
[1] 請參考 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 “能源題組”
[2] 請參考 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 “能源題組”
[3] 請參考 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 “能源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