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20250214 調查計畫研討會
上午場 –法律及司法體制與民眾態度

【主題一 司法信任度的政治基礎】

報告人|許菁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from《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32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許菁芳助理教授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林清緯碩士生的報告,主要探討台灣公民的政治傾向是否影響他們對司法的信任程度。台灣脈絡下,公民政治傾向的重要指標包含統獨立場、國族認同與政黨支持傾向,本報告即測驗此三者與司法信任度之間的關係。換言之:支持不同政黨、擁有不同國族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受訪者,對台灣司法系統的信任度是否有所不同?

本文使用 2023 年度「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的調查資料,選用包含法官判決公正性、檢察官執行職務公正性、法律對有權有勢者有利、法律能幫弱者討公道等 6 題項[1]做成「司法信任度量表」來評估人們的司法信任。

 

分析結果發現

 

過往研究文獻指出,2005年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對法院的信任程度相差不大,但從2009年開始,這種信任似乎出現了政黨化的變化,無政黨傾向者的不信任感也在增加。2013年的調查顯示,社會對司法獨立的滿意度普遍不高,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的態度懸殊。過去二十年來,特定政黨支持者與無政黨支持者對法院態度的差距逐漸拉大,這種政黨化的傾向在2009年開始顯現,並且在2023年本次調查中仍然存在。

台灣公民如何看待司法,是會受到原本政治傾向影響的。不過,在民主社會當中,特定議題出現政黨化傾向,未必然是問題。令人擔憂的是,若司法信任度政黨化傾向的脈絡,是來自民粹主義的影響與政治極化——意即政治生活的重點偏離理性選擇、民主實踐,乃至於偏離現實經驗——這將對司法帶來尤其嚴峻的挑戰。質言之:若公民對法院的態度建構在對執政黨的好惡之上,法院將難以回應這種不信任。

 

【與談人- 陳昭如特聘教授】

陳昭如特聘教授對許菁芳助理教授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及討論:

 

【與談回應- 許菁芳助理教授】

過去關於司法信任的討論,往往是在強烈的司法改革需求下進行,導致對司法信任的本質缺乏嚴謹的理論建構。換言之,過去的研究多聚焦於「司法信任度低,所以要改革」,卻忽略了「司法信任究竟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

這種情況導致了研究方法上的困境。例如,過去的研究在選擇指標時,往往缺乏明確的理論依據,導致指標選擇上的隨意性,缺乏嚴謹、系統化的理論框架來探討司法信任。許菁芳老師強調,若要設計有效的量表,必須先對司法信任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才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測量。

司法信任的面向多元,包括司法獨立、法院規範性態度等,這些面向是否都應納入司法信任的範疇,需要進一步的學術共識。許菁芳老師認為,概念化司法信任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只有在明確這一概念後,才能有效進行區分不同法院及地區信任度的研究,並使後續的討論更加清晰且有價值。

——————–

[1]  2023 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司法信賴題組】2-1 & 2-2

from《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