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末境之人〕林文蔚×黑金城 文件展

時間:2013/3/8(五)-2013/3/23(六)

地點:台大法學院霖澤館3樓、實習法庭

策展人:姚智中、曹寶文、陳惠敏、何業珺
主辦單位:臺灣監所改革聯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刑事法學中心、臺大法律學院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

策展說明

姚智中

“你們法律人為何對那與你們切身之事保持沉默?”
–Giorgio Agamben

本次「未竟/末境之人-林文蔚x黑金城文件展」的展場包含:台大法學院霖澤館一樓實習法庭及三樓走廊平面。三樓走廊平面共同展出兩位創作者的作品,一方面,將文蔚的作品規劃於走廊牆面,另一方面,我們嘗試再現完整的監所獨居房大小,以呈現黑哥於獨居房創作的《牢騷》。一樓實習法庭則展出關於兩位創作者的紀錄片與部份作品。

策展過程中,當我們將文蔚近兩百幅作品攤在地上分類時,深切感受到每幅速寫中的意象構成、細節安排、空間氛圍,以及每幅速寫中人物景色所內蘊的一則則故事,時而沈重地提出探問,時而輕盈地觸碰感官深層的悸動。剎那間,整個構想及佈展過程恍若在法學院教室牆面外寫詩一般,一則意欲鑿穿牆垣的詩篇蔓延。牆的裡頭傳授著法學知識,孕育著法律人,牆的外頭展示著那些輕重繫於一線的生命。這些生命,有的擔負著由其身份所添加的辛酸苦澀,有的體驗著各式有形無形的桎梏,有的編列進隊伍中看不清面容,有的伸長了頸子瞻望思念,有的在無盡長廊中蒼白飄盪,有的在年歲更迭中淬煉絕望或體會須臾的享受,有的緊握著聽筒深怕漏聽從另一端而來的隻字片語

獨居房內沿襲《牢騷》封面的意象,鋪滿了黑哥的《牢騷》作品,內容涉及監所的歷史淵源、入監程序、形形色色的收容人、監所生存潛規則、收容人社會復歸的艱難與無奈。此外,當然少不了藉由想像所無盡延伸的各種臆想,那些牢房內所沒有的事物以隱喻或轉喻的方式,詼諧地描繪社會百態,諷刺地刻劃監獄百景。1.38坪的空間,陪伴你的只有兩位朋友,你的想像以及門上的眼睛。

在實習法庭的空間規劃上,選擇將文蔚的部份作品以複製輸出,重複地攀爬於法庭玻璃牆面。重複並不等於相同,隨著不同觀看視角,每幅速寫將娓娓訴說它自身的況味。轉個身,你將不經意地發現黑哥的《牢騷》擺置在旁聽席上,或審判席上,而投影幕上正播放著兩位創作者的紀錄片,你能找張凳子觀賞,也能隨手翻翻《牢騷》。但是你必須傾著身子觀注,抑著頭聆聽,關於那些法庭內不曾存在的事物。

除了展場文件與紀錄片外,本次策展亦規劃三場主題座談,分別為3/9「改革監所之制度研議:外部監督機制與司法救濟」、3/11「真的是冤枉的嗎?」以及3/20「法學續論:刑罰的意義」,共邀請兩位創作者、諸位法律學者、執業律師及司改團體成員等,就監所制度、刑事政策、冤獄案件及刑罰意義等議題進行多方討論、思辨及分享。

嚴格來說,法學院並非常設的展覽場地,亦不曾舉辦相關展覽活動,因此策展過程中,不斷面臨許多構思及技術上的挑戰,包含展場選定、規劃、設計等。然而,在盡力克服這些考驗的過程中,這次展覽竟不經意地、有機地組織出自己的架構。獨居房內擠滿了牢房所沒有的事物,而法庭內湧現了其所沒有的事物,更進一步有趣的是,實習法庭對法學院而言是正常且必要的,但我們似乎不曾想像法學院需要一個實習監獄,而這正是法學院所沒有的事物。

也許,不論我們身在何處,在各種不同位置致力於理想與抱負,或者決定以什麼方式生活,以何種姿態面對世界,必須提醒自己的是:時時刻刻,每天我們都在參與著他人的生命。

相關連結